服务热线:13761613451、18916735302

新闻中心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第三方空气监测仪器兴起

第三方空气监测仪器兴起

更新时间:2014-03-31   点击次数:2216次

编者按:污染治理,监测先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推动和对环保投入的增加,处于环保产业链zui上端的环境监测行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政府主导下大气污染监测仪器市场将逐渐放量

2012年2月29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通知,新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以及CO浓度限值。

通知规定2012年,新标准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实施;2013年,将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城市铺开;2015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实施新的标准;2016年1月1日,全国实施新标准。

根据新标准的要求,2012年开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已逐步展开了相关监测仪器的采购工作,主要集中于PM2.5自动监测仪器的采购;部分地区还增加了臭氧和CO监测仪器的采购;目前该工作已基本完成,而二线城市的采购工作目前也已展开,大气监测仪器采购的高潮正逐渐到来。

公开资料显示,一台国外仪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6~8年,而一台国产仪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3~4年左右;使用寿命达到后,如果仪器的性能已明显不能满足监测需要,则需整机废弃并重新购臵,这将带来相关仪器销售市场的持续增长。

除了仪器销售市场的增长,后续的运维服务市场也将随之快速增长;主要包括耗材的更换费用,机器的维护费用等。据我们了解,一台国产仪器一年的耗材更换及运营维护费用约为1万元附近,一个监测站点一年全部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在6万元附近,以此推算,我国“十二五”规划新增1500个监测站点,每年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将接近1亿元。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运营维护提供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从事仪器运营维护的第三方(其业务主要来自于国外仪器企业),另一种是仪器的生产商(主要为国产仪器),两类运维商根据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不同,占有不同的*。一般来讲,消费者对运维商的选择更多的考量其服务的便利性以及价格。地域优势是运维商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

国产仪器快速夺回市场

国产PM2.5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国产PM2.5监测仪器已逐渐从无到有再到成熟;而且一线城市的PM2.5监测网点建设逐渐完成,市场已转向二三线县市,国产仪器在市场和服务上的相对优势开始显现;另外,国产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获得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大。环保部于3月22日印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中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仪器设备,按政府采购有关要求采购国产设备。在多方有利因素下,国产PM2.5监测仪器监测仪器正逐渐夺回*。

经过环境监测总站为期约一年的适用性比对测试后,九家厂商的十种PM2.5监测仪器将于2014年1月完成比对,这九家厂商中五家为国产仪器厂商(相关报道)。而在通过环境监测总站认证检测的十四种(截至2013年7月29日)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中,除赛默飞世尔外,其他国外仪器厂商已全覆没(相关报道),连同在检仪器在内(截至2013年12月1日)也仅有两家国外厂商的四种产品。

据不*统计,目前我国23家亿元以上级的环境监测企业,大多都是由在线烟气监测业务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而在线烟气监测仪器的主力市场为脱硫脱硝监测市场,根据6月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截至2012年底,全国火电机组脱硫装机容量达7.18亿千瓦,占燃煤机组装机总容量的92%,脱硫监测市场已饱和,但万余套设备的装机存量仍然确保了每年有约3000台/套的脱硫监测设备新购和更新需求,以及数亿元的运维市场。而安装了脱硝装备的火电机组仅27.6%,仍是很大的市场。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大多数火电机组将安装脱硝装备,按装机量和仪器价格计算,未来两年脱硫监测仪器的市场需求将有40多亿元。

第三方崛起

从行政监测下的设备采购到未来监测分离,政府于2014年有望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监测区域先行推进第三方运营维护市场,年运营市场规模有望超30亿元。先河环保在山东TO模式拔得*后,2014年有望在河北、河南等省份大力推进,公司价值有望得到重估。

雪迪龙也在积极拓展运维服务。分析师*于2014年2月28日发布研报称,目前雪迪龙已在全国建成了49个运维中心,共计有近300个运维人员。从2012年脱硝放量增长的角度来看,经过了2013年为期一年质保期,2012年上的脱硝监测设备运营服务将会在2014年放量,按照运维人均产值25万元来计算,保守估计2014年公司将有超过7500万的运维收入。

上述分析师*认为,由于污染源监测一直存在排污企业自买手铐、监测设备和数据造假的问题,监测仪器购买及运行维护的高昂费用也是排污企业不愿承受之重,从环保制度要求和排污企业诉求来看,未来污染源监测的发展趋势都是第三方运营。
 

服务热线
13761613451
18916735302

扫码加微信

Baidu
map